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资讯 > 观察 > > 正文

顺应数字经济政策导向 国产化替代踏浪而至

2022-12-30 17:24:25来源:金融时报

自从国际贸易摩擦发生之后,我国明确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2+8”安全可控体系。2021年,在党政信创顺利完成第三期试点之后,以金融为代表的行业信创正式进入发展元年。

“金融信创”是指通过“金融数字化”的实践,拉动构建金融信息技术底层架构体系的国产化,实现软硬件的国产替换,旨在解决金融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卡脖子”问题,以保障金融领域的全面安全。

从政策驱动到焕发内生动能,一个属于金融信创的大时代呼之欲出,相应的能够提供完整替代和集成方案的科技厂商也迎来了发展良机。根据天风证券估算,预计到2025年,金融信创的发展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分析人士指出,金融信创不能满足于简单的软硬件国产化部署,而是需要将国产化替代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有机结合。

顺应数字经济政策导向

国产化替代踏浪而至

“十四五”新时期,要把做大做优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国务院于2022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日前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也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

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迈入新阶段,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专家指出,数字经济破题关键是要发展信创产业,信创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建设内核。

信创全称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目标是发展自主可控的IT产业链,尤其在芯片、操作系统、终端、应用软件等核心软硬件层面,摆脱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

在数字经济政策的强力引导下,本土科技厂商摩拳擦掌致力于在信创领域打造一片天地。金融SaaS云服务龙头百融云-W(06608.HK)相关人士表示,百融云通过独立研发的SaaS云平台,用自主创新的科技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智化服务,在金融机构和产业互联网之间搭建起资金资产对接的桥梁,推动金融服务有机衔接。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海比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2022年,中国信创产业规模预计可达9220.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5.7%,其中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的核心市场规模为2392.8亿元,占比26%;平台软件、应用软件、IT安全产品等市场规模为6827.4亿元,占比74%。该机构预期,2025年中国信创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银行领衔

金融机构加足马力“上云”

此前,国家制定了“2+8+N”的信创三步走战略,“2”针对党政机关;“8”指的是金融、电信、电力、石油、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医疗8大关键行业;“N”为其他行业。这意味着,信创产品最终将扩展到全行业。

上述八大关键性行业中,金融信创的发展速度最快。早在2014年,金融行业便开始提出“去IOE”口号,所谓“I”即IBM大型服务器、“O”为Oracle数据库、“E”是EMC存储,旨在打破上述三家平台供应商在国内金融业的垄断格局。不过在当时囿于实施存在一定难度,“去IOE”的推进相对比较缓慢。

近两年,随着党政信创试点成功并过渡至规模化推广期,金融信创发展提速,从2020年8月的47家试点机构,逐步扩充到次年5月的198家试点机构,并由大型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渗透。机构预计,2022年全年,第二期试点金融机构中,有约30%的系统有望完成国有化替代。

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在金融机构中,银行、证券和监管机构信创参与度较高,招标项目数量占比分别是52.02%、23.70%和15.03%。另有统计显示,90%的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信创,相关的国产化改造内容也从办公系统向核心业务系统演进。

从统计数据来看,银行堪称金融信创建设领军者,并且尤以大型银行的参与力度为最。机构分析认为,大型银行具备一些天然的优势,自身系统基础、IT能力以及对产品的打磨能力均更强。

金融机构服务商的发展路径也佐证了上述观点。在银行IT解决方案领域,代表企业宇信科技(300674.SZ)的收入中,建行、中信、农行等大行的收入占比超过60%。在云服务领域,百融云累计为中国超过6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客户群已涵盖绝大部分国有银行、区域银行与主要保险公司等。

据悉,在这些金融机构加速“上云”的路上,一些具备国资背景的科技服务商往往更容易博得金融机构的信赖。以百融云来说,根据该公司2022年中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C轮投资者中的国资委直管企业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通过新疆国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新科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持有10.40%的B类股,合共持有的B类股份达4457万股。另据天眼查信息,中国国新等国资的持股比例占百融云总股本的11.24%,这一国资持股占比超越业内同行。

市场主体深度参与

行业多元生态格局建立

与党政部门信创建设不同的是,我国金融信创产业的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在行业内部,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华为等巨型公司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先后建立了各自的信创生态圈。

以华为来说,其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鲲鹏、昇腾、鸿蒙、HMS、MDC、华为云六大技术生态。其中,与信创结合最为紧密的华为鲲鹏生态计划涉及服务器部件、虚拟化、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平台、云服务、管理服务、行业应用等九大产业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2月,华为鲲鹏生态系统已经吸引了3620个合作伙伴、100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和60多万的开发者。2022年7月,百融云“决策引擎”平台完成了鲲鹏920处理器、openEuler20.03操作系统的兼容适配认证,正式加入了华为鲲鹏展翅伙伴计划。依托鲲鹏云完善的云服务体系和推广渠道,百融云本地化决策引擎平台将满足更多金融机构客户智能分析与运营的业务需求。

由于金融信创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市场化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业内人士对于信创产品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对此,百融云相关人士表示,为了保证在释放智能分析价值的同时做到信息的绝对安全,2021年百融云搭建起隐私保护计算平台Indra,能够保障多个参与方在数据不出本地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互通、计算、建模,Indra现已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第五批可信隐私计算评估。目前,百融云已通过公安部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以及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取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27001、ISO27017、ISO27018等多项国际认证。

伴随金融信创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二级市场相关热门概念股纷纷冲上“热搜”。截至12月22日的近三个月内,背靠中国电科的太极股份(002368.SZ)股价涨幅达53%;背靠中国电子的中国软件(600536.SH)累涨超40%;另一大信创概念股浪潮软件(600756.SH)的涨幅也录得超14%。同时这一上涨趋势已开始自A股市场向港股市场进行传导,例如百融云近一个月累计上涨超28%,跑赢恒生指数20%。

对于金融机构服务商来说,站稳金融信创赛道后,带来的是不俗的业绩增长。例如,银行IT服务商润和软件(300339.SZ)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14亿元,同比增长13.08%。再以百融云为例,截至2022年9月30日,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长25%,公司第一大业务——“智能分析与运营”的各项核心客户相关指标均创新高。其中,核心客户数达到180家,同比增幅13%;核心客户留存率达到95%,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该业务的核心客户平均收入为325万元,同比增幅达到26%。

金融信创攻坚期

须有机结合数字化转型

根据机构调研,未来三到五年,金融信创将迎来发展巅峰。但同时业内人士提醒,国内金融信创建设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零敲碎打状态,发展到全产业链系统化新时期仍需要经历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

青云数字价值研究院在报告中写道,金融信创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场景应用现状来规划具体的建设路径,并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在初期阶段,针对办公及邮件的系统替代,金融机构主要进行业务系统云平台替换和应用移植,即将建设规模从单个云扩展到多地、多中心的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云平台、数据库等。

进入中期阶段后,青云数字价值研究院分析称,金融信创需着力构建创新业务的应用替代,包括以类公有云模式提供对云应用;提供支持信创业务的容器平台和微服务支撑平台;支持国产PaaS、SaaS服务等。

那么,从更长期来看,如何判断金融信创的深化程度?对此,专家指出,金融信创背后的核心期待是:用国产化IT软硬件,驱动业务的创新增长,真正实现为业务端赋能。也就是说,在中长期内,银行IT部门将从“成本中心”迈向“利润中心”。

神策数据研究院认为,信创产业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产业系统,其长期趋势应是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浪潮,融合产业,赋能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金融数字化和金融信创将共同推动‘数字友好金融’蓬勃发展。”亿欧智库在报告中写道,金融信创的核心在于对自主、安全、可控的需求强烈,伴随着金融IT从信创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稳定性需求将进一步凸显,而真正成熟的金融数字化应用将会以敏态转型为最高目标。从更高格局上讲,我国希望能够营造出金融数字化时代公平、公正、公开且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金融数字化和金融信创将会长期并存,二者关系相辅相成,为我国金融IT底层自主可控与数字化应用持续创新保驾护航,助力赋能。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