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些安全感,一些启迪,一点温暖,甚至一些警醒”。
这是2024年年初,“有穷之海”收到的一封站内来信。作为Soul的用户,他日常会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对生活的思考、工作遇到的趣事。
现实生活中,“有穷之海”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给别人的安全感,不是在病房、不是在诊室,而是在一个社交平台。
1、在网上,有陌生人来信
“里尔克曾经给年轻的诗人写信告诫:以深深的谦虚与耐性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开朗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创造,都一样。”
这就是“有穷之海”在Soul上的一则日常分享。
但就是这则分享,让默默关注“有穷之海”的人主动“打扰”:“今天看到你瞬间提到写信,就突发奇想写上一封算是打扰。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海,都是好风景。不请自来望君莫怪。”
截图来源于「有穷之海」主页
这封信让“有穷之海”感慨,“来Soul也有2385天了。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这里遇到太多太多优秀的男性和女性,他(她)们或坐轿、或泛舟、或骑马、或撑伞、或候月、或临帖喂鹤、或听雨浇花、或堪方宴坐、或鼓琴赋诗、或轻舞飞扬、或笔墨山水……而我不过就是个山野莽夫,让大家见笑了。”
“有穷之海”在Soul上的分享远不止他的专业和职业。
去年4月,另一位用户给他发信说,自己被“有穷之海”日常分享的内容所震撼:
ta感受到了真实——日常“有穷之海”分享自己对个体的自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与家庭)、个体与世界等方面的真实感受;感受到了其广博的阅读与思考,特别是共同阅读过的作家和哲学家,如许知远、哈耶克、弗洛姆等,共同的阅读让他们有了某种链接。
ta发现,他们之间更多的共同之处:大学辩论队、同为医学行业。只是来信者年轻,“有穷之海”稍微年长一些。为此,ta在信中更是直接表达:「有穷之海」的广泛阅读,让他对人、事和世界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是自己所期待自己成为的样子。因为ta正处于困惑阶段,或许是医学行业漫长求学中,看到“有穷之海”展示的一种“参考”。
2、在Soul,另一个自己
如果说“有穷之海” 在Soul上给别人送去的是启迪和温暖,那么,“有穷之海”得到的回报也远远不是用户的来信。用他的话来说,自己的日常分享内容,“获得了同频人的互动,也打开了一个常规生活的口子”。
“我的这个职业相对比较单调,每天面对患者,面对病人,是这样一个职业氛围。所以我想找一个平衡点,也可能是一种内心的一种放松。”“有穷之海”说。
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注册了Soul,逐渐成为了“有穷之海”,这个名字取自《山海经》。
最早,“有穷之海”把Soul当做树洞。在这里分享一些平常不敢说的,表达一些真实的感受。随着不同用户的互动、反馈,让他感到意外,也感动。他意识到,在Soul上,虽然都有是陌生人,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可能被听见,每个人的情感都有可能被理解。
5点起床,7点30分之前到医院,下班后一个小时看书,一个小时听音乐,每晚10点左右休息。这是作为三甲医院医生的日常。
以分享的内容为基点,收到陌生人的来信,继而交流,发现了一些不同行业有趣的人,有的成为朋友。这是作为“有穷之海”的日常。
Soul承载了他生活里的一个维度。这个维度里,总能链接到一些人,比如想学中文的意大利人、在美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
“(这里)把我的空间扩得很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不知道会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会让我的某一方面会提升。”新的信息,新的人,不同行业的人得以相互分享交流,是他口中定义的“提升”,为他带来了持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提出“拟剧理论”。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同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很大部分人来说,一个人的生活舞台总有很多个“自己”,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里、职场里、社会里、社交里等等都可能是不同的角色,生活即舞台,舞台上是不同的自己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交媒体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承接了人在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舞台。以“有穷之海”为例,B站上他以专业医生的身份输出科普内容;微博上他基于真实生活发表行业言论;在Soul上,他则展示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也是真实的他的另一面。
3、从树洞到社区,陌生人社交的自生长
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可以让“有穷之海”这样的用户得以有情绪出口。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体。如果说“主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那么“客我”就代表着他人对自己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而社交媒体就是实现这种意义交换的途径之一。
在米德的理论中,每个人的自我就是在“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二者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互相改变,不断形成新的自我,这才是一个人完整的社会化过程。
对“有穷之海”来说,作为职业中的“我”,是社会化的“我”;在社交媒体逐渐实名认证且在前台认证,也是社交媒体上逐渐社会化的“我”。而陌生人社交,作为某某的“我”,拥有一个虚拟身份的自己,也许是精神上真实的“主我”。但不论是哪一个身份,都有出口去表达,便是完整自我充分交流与融合、平衡。
在Soul上的虚拟身份,给了“有穷之海”气口,也给了他勇气。不必担心会被熟人误解,也不必顾虑外界的眼光,可以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在Soul上的分享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但不展示真实身份、工作,那是在B站的身份),阅读感悟写下来,喜欢的音乐推荐一下……这些分享逐渐为他积累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粉丝,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比如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朋友成了他的长期笔友。他们每周都会通过视频通话交流,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跨国界的友谊让他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Soul作为社交平台,给“有穷之海”这样的用户带来的是一种“我”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留下的,是社会关系链之外一个个树洞式的自我表达,由此形成的特殊氛围,又把这些互相独立的树洞串起来,形成了独有的社区。人与人彼此为陌生人,但同时是这个社区里一直都在的人、存在的关系。
对他人来说,“有穷之海”是一个陌生人,由这个虚拟身份构建出来的树洞,链接了同频、同兴趣的更多的陌生人。曾经的树洞,在时间的生长里,逐渐成为一个人与人相连接、相互鼓励的社区。
曾在韩国留学的阳阳,悄悄在自己的Soul吐槽,自己的实践课上一位韩国男生组员全程划水,“什么也没做,却在作品汇报之后,在老师面前颠倒黑白”,污蔑同组的几个中国女生游手好闲,都仰赖他完成作业。阳阳收到很多用户给她加油打字,甚至“出谋划策”。
一个因为阳阳穿搭分享而关注她的陌生人发来私信,给她出谋划策:“写一封长信,把事实一五一十说清楚,在最后一节课上当众念出来。”在她的支持下,阳阳收集好了平日小组活动见面、开会的照片,再写了满满一页A4纸陈述。在最后一堂课上,当教授问“谁还有问题吗”,阳阳举起手。她在忐忑之中走向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开始朗读那封信。阳阳的举动让认识的同学都吃了一惊,“其实平常生活中,我肯定不是这样的人,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那股劲,看到Soul上的鼓励,说没问题,我就觉得肯定没问题”。
Soul之于Mandy来说也是如此:从一个分享自己日常的树洞,到一个能帮自己完成工作的工具。这个在宁波做公益教育项目的工作者,因需要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来讲课,给孩子们科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她另辟蹊径,去社交软件摇志愿者。这不是她第一次用此方法。去年因商单项目困于人力短缺,她通过Soul找到了设计师、插画师、专业策划……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便成功组队限时一周的“广告公司”。
对很多人来说,Mandy做的反常识的“荒谬事”:在陌生人社交平台,找帮自己的公益项目寻找志愿者。是的,当一部分人还在将Soul视作“科技月老”、当做树洞时,Mandy已经通过它,完成了线上陌生人关系到实际生活里的工作关系。
这也是一个社交平台的自我生长。用户可以在收获不同的社交关系,也可以把它当做工具,实用化。
Mandy在Soul APP上的主页介绍
4、一个社交平台的第八年
在众多社交应用里,Soul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一个社交应用,在这个看脸时代里,Soul只允许用户使用数字头像。这是一款非典型的社交应用。要成为Soul的用户,首先是先捏一个自己的头像,成为自己的数字化身。第二步是找到符合自己的标签,基于自己的兴趣,才开启在这个社交社区的活动。
作为非典型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应该怎么定义 Soul?
科技媒体极客公园形容是——“是国内近年来最没有存在感的产品之一,但却已经是微信、QQ 之外中国第三大的社交网络”。Soul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日活用户还在继续增长的移动应用。
Soul的创始人张璐曾这么定义它:Gamified游戏化的社交平台。也即是,用户可以通过虚拟身份,无顾虑地打造自己的人设,无顾虑地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游戏的乐趣,体会社交给人带来的幸福感,ta就愿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园,构建并维护关系,即时进行游戏化的社交、互动。
这也源于张璐自己最早的社交需求,因为相对内向而「孤独」,从而萌发的初心,希望建造一个平台,让人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满足现实中难以获取的归属感。这变成了Soul的目标:成为一个让用户获得更高质量交流的平台。
这个目标也逐一地被拆解在Soul的产品上:
“群聊派对”可以唱歌、连麦学习、辩论;
“语音匹配”可以和人谈心;
“奇遇铃”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标签匹配共同兴趣的人;
“狼人杀”、“爆弹喵”、“宠物星球”可以一起玩游戏游戏;
“AI苟蛋”作为智能聊天助理,可以解决部分用户“把天聊死了”;
……
用户基于社交需求来到Soul,又因为不同的兴趣在这个平台形成了不同维度的关系。
用户「七月」便是如此。「七月」把Soul当作了声音的电子收藏夹。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的人,也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他在Soul的日常会发布一些自己的唱歌、念书片段。最近,他在Soul上念《小王子》。与此同时,他偶尔刷一下Soul,在朋友的群聊派对,听朋友给别人做声音鉴定。Soul的群聊派对不露脸,只有声音交流。声音鉴定,指的是一些对音乐有追求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声音特质,比如甜妹音、少年音等。“这是我的电子榨菜”,「七月」说。在Soul上,他结识了现任女友,交到了多年保持联系的好友。
“从这层意义上看,Soul是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络,而不是寻找线下关系的一次性工具。”有媒体如实评价Soul。
“我觉得社交平台像一个新的家园,其实它是不断地往里面移民,我不知道未来它会怎么样,但我会确定的是它肯定会越来越大,因为它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觉得长期来看,只要你的体验越来越好,你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就会有更多人愿意进来。”张璐说。
不同用户在Soul上收获了不同的社交关系
2024年,是这个社交应用发展的第八年。它始终立足于社交本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包容的社区与空间。Soul鼓励更多用户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专业,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收获丰富的社交关系,自在表达,感受安全与归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