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近9000年历史的骨笛作为演出乐器,跟随箜篌的琴弦梦回楼兰……正在举行的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一届上音开放周上,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动学校民乐系、作指系、现打系、艺管系、上音附中师生以及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联盟共同推出“金声玉律颂中华”系列活动,打造“沉浸式”展演,让千年古乐器们限时“复活”。
“金声玉律颂中华”系列活动。 主办方供图
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
作为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在上音开放周之际推出了为期一周的博物馆系列活动。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一楼展厅,“金声玉律颂中华”年展正以800余件乐器串联起中华音乐千年文脉,从仿新石器时代的骨笛、战国曾侯乙编磬,到唐宋南音的弦管遗韵、明清文人琴箫,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此次上音开放周期间,多位上音师生以“导赏+演奏”的形式推出场馆里的沉浸式展演,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音乐长河,深入探索非遗乐器的历史文脉与现代革新。这一特别的限时“复活”活动在4月6日下午迎来“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专场音乐会,以笛箫弦韵对话千年文明,用非遗丝竹奏响时代新声。
整场音乐会通过考古复原乐器、经典民乐组合与先锋跨界创作的对话,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世界的创新之路,让公众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有观众表示,这样的文化熏陶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很有意义,音乐会不仅有演奏表演,也有导赏部分,让更多观众真正走进文化,走进音乐背后的故事。
“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专场音乐会。 主办方供图
从复刻骨笛到融合中西
据了解,6日的专场音乐会演奏了一件特别的乐器——骨笛的复刻版。骨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距今已有近9000年历史。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师生以跨界融合作品《笛韵天籁》第一幕“逐茓”选段,为观众带来了来自远古的声音;团队还带来了陈欣若编曲的竹笛重奏作品《玫瑰玫瑰LOVE》和作曲家李博禅改编的《月光爱人·璀璨》。
随后,箜篌独奏《楼兰追梦》带领观众梦回楼兰,以新疆民间音乐素材为灵感,勾勒出古国的神秘与辉煌;古筝独奏《海青拿天鹅》、古筝二重奏《碰八板》、江南丝竹昕悦组合演奏的《欢乐歌》、二胡四重奏《弹乐》等相继奏响;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由附中的5名民乐新星演绎,作品由二胡、琵琶、扬琴、古筝和柳琴5件乐器构成。
压轴作品《和乐飞扬》由笙、手风琴和爵士小乐队带来。这部作品由作曲家苏潇谱写,巧取“笙”与“巴扬”之名,将西部高原《康定情歌》的炽热情愫与西方爵士乐写法相结合,使这两件簧制乐器碰撞出新的火花。
主题讲座《博物馆之“变”——探秘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主办方供图
让公众“种草”大学博物馆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展陈设计室副主任厉樱姿6日在上音歌剧院带来主题讲座《博物馆之“变”——探秘博物馆的那些事儿》,回溯博物馆自诞生起在理念、形态、功能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演变,探秘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并分享高校博物馆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上音开放周和上海高校音乐文化育人联盟、博物馆育人联盟共同推出的重要活动,这场讲座不仅传递学术洞见,更凸显高校“以文化人”的使命。
上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肖阳表示,本次上音开放周构建起高校服务社会的立体化实践,青年学子以专业技艺与责任感诠释文化使命,学生团队从非遗传承到演出执行全程参与。“美育普惠”贯穿活动始终,让公众体验“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也让千年古乐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鲜活部分,这既是对中华音乐文脉的深情回望,亦是以文化自信回应时代的生动宣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