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构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汇聚领军人才超1000位,并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在工业软件、机器视觉等领域,园区企业持续领跑全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自2017年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十个一”特色机制,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目前,园区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软件名园等重大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的载体建设也同步提速。人工智能核心发展区SISPARK从零起步,累计培育企业超5000家,孵化出全球光通信模块龙头苏州旭创科技,并吸引超3.1万名高端人才扎根。在“AI+”融合领域,园区企业多点开花,AI+制造、AI+医药、AI+金融、AI+文旅等深度融合场景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赛道,苏州工业园区抢占先机。思必驰自主研发的对话式语言大模型DFM-2通过国家备案,并获批建设江苏省首个语言计算国家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园区已有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AI服务备案,占全省半数;15个深度合成算法备案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园区29个垂直大模型入选苏州市级培育名单,应用场景覆盖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为强化大模型发展支撑,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大模型与算力产业纳入“623”重点产业体系,同时加速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迭代提供硬核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平台搭建、资本赋能、亲商服务等举措,持续优化产业生态。高端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引进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等12家科研机构,9家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以及MIT、上海交大等高校实验室,形成“头雁”技术集群,建成信创适配平台、集成电路设计赋能中心等公共服务载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资本活水激发创新活力,2023年SISPARK成立跨境投资部,以“基金+出海”模式链接全球资源,全年促成融资对接超180项;品牌盛会链接全球要素,连续五届“全球智博会”吸引1200余家展商、1000余位专家参与。
2024年2月,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式奠基,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向具身智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计划建设数字孪生训练场、检验检测基地等公共平台,打通技术开发至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目标是建成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和技术策源地。同期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苏州工业园区将实现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应用示范三大突破,全力建设国家级发展高地。
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算力、数据、技术、场景等关键环节全链条布局,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智慧动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