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 正文

自媒体生态鼻祖WeMedia又融了一大笔钱

2018-12-12 15:49:00来源:钛媒体

经历了合并、分裂,又遗憾错失科技媒体发展黄金期,今天的Wemedia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自谑“宇宙第一大自媒体联盟”的松散组织,而是一个估值8亿,即将挂牌新三板的新型广告公司。

自媒体生态鼻祖WeMedia又融了一大笔钱,内容服务还能怎么玩儿?

根据钛媒体获得的最新独家消息,WeMedia(微媒互动)刚刚获得PGA Ventures领投的新一轮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目前资金已到账。据悉,这家成立仅两年的新媒体公司本次融后估值为8亿人民币,距半年前A轮6000万元融资时估值翻了一倍。此前WeMedia刚刚宣布即将挂牌新三板。PGA是Penta投资管理集团旗下的一支投资基金,TMT方面投资案例包括360、大众点评、平安好医生、金蛋理财等。在投资款项到账后,很少公开露面的WeMedia 董事长兼CEO 李岩(据说是九零后)以及他的合伙人——现任WeMedia联合创始人、CMO陈中接受了钛媒体的采访。WeMedia从最初的「江湖联盟」,自己经常玩笑戏谑的「宇宙第一大联盟」,到一家提供标准化内容营销和广告服务、定位更加清晰的公司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业波折?他们收获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基于内容营销的自媒体服务,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合并、分裂、抛弃、遗憾

现在新的Wemedia就是当初三家公司合并的结果,早已不是最初的仅有一个联盟的松散组织。

社交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阅读来源,但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每天都要点开刷刷的自媒体账号里,有很多优质的内容提供者其实都属于同一个运营者。CP(Content Provider)联盟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形态,成熟技术平台不断更替,让媒体得以批量生产,在内容生产、分发和传播的链条上掘金者众多,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媒体联盟都是一种典型的物种。国内的几家「自媒体联盟」,和包括钛媒体在内的几大知名财经科技媒体成立时间不谋而合,都是2012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前后。但WeMedia逐渐选择了另一条自营的路,他们抓住社交平台的早期红利,早早把一批自媒体号拿在了自己手中,而不再仅仅是个“联盟”。隔段时间就要更新一遍的自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上,「各个垂直领域你都能看到2-3个WeMedia自营的自媒体账号」,WeMedia董事长兼CEO李岩告诉钛媒体。除了通过以联盟经纪形式签约的超过500多自媒体意见领袖外,「自营内容渠道」是WeMedia的另一个核心业务板块,李岩透露,目前WeMedia的微信渠道资源能够覆盖的用户接近4000万。2015年7月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叫做易赞的广告投放平台,单独融资并独立运营。提到WeMedia这个品牌,更被人熟知的一个名字其实是青龙老贼,现在是易赞的董事长。青龙老贼(原名朱晓鸣)在自媒体江湖上是个标杆式人物,WeMedia联盟就是由他在2013年发起。青龙老贼在2014年3月的一次采访时如此描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联盟,「以前的博客自媒体人商业化偏重靠卖字吃饭,现在自媒体人有了社交平台等工具和技术,因为用户更精准,便可以通过自媒体衍生出其他的商业模式。」同样是在2014年,Bianews和WeMedia的共同早期投资人董江勇的一句「一起做点更大事」把青龙老贼、Bianews创始人陈中以及正在运营微信自媒体大号的李岩忽悠到了一起,并提出让三家公司换股合并成立新公司。这甚至让李岩放弃了一次来自阿里巴巴的融资机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岩回忆说,「老贼的联盟彼时在商业化上不是很理想,而我又没有自己的品牌,陈中的科技媒体做起来市场也不会太大。」「当时的新媒体生态中WeMedia的品牌价值更高,这是合并的最初驱动力,」WeMedia联合创始人兼CMO陈中告诉钛媒体。规模化的商业运作需要强大的团队和足够的执行力,三个人为此整整磨合了一年多,期间有争吵、有不理解,有抱怨,经历了和很多创业公司类似的阵痛。现在新的Wemedia就是当初三家公司合并的结果,早已不是最初的仅有一个联盟的松散组织。很快,合并的三方各自分道扬镳。在「快要顶不住」的时候,被评价为「最有担当」的李岩站出来决定主导新公司发展,担任CEO;陈中则作为CMO主要对接客户销售,而首任CEO青龙老贼选择去做了自己更擅长的事——运营易赞平台。原董事长董江勇逐步淡出。WeMedia 新二人组开始不断招揽人才,李岩从3W传媒挖来了现任CFO成艳华,负责WeMedia的新三板挂牌事宜和财务规范化;陈中分别从两家传统公关公司挖来了现任营销中心总经理杨敏琦,以及新任市场总监杨子豪。合并中有一个小插曲。当讨论如何看待科技媒体Bianews的时候,李岩和老贼并不希望接纳陈中手中的Bianews这个资产。「当时我认为,Bianews跟我们任何一个自媒体账号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渠道,我们就想要陈中这个人。」李岩坐在自己办公室的茶桌后回忆道。

WeMedia新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MO 陈中

如今,互联网公司客户给公司贡献了一半营收,如果当初投入够多,这个份额应该还会扩大,品牌知名度也会更响。

2015年9月,新公司「微媒互动」正式关闭了Bianews网站——这个在2006年成立的网络编辑论坛的命运在2015年的9月宣告结束。Bianews从BBS时代的网编论坛到尝试做一家科技资讯媒体,最终它存在的形态只剩下一个:微信号公众号Bianews。现在看来,陈中认为当时两位合伙人的判断「有点草率了」,Bianews承担的使命远超当时自营的任何一个自媒体账号,2006年就创办的Bianews在科技圈中拥有不错的知名度。「起初我们对科技媒体的平台效应判断不够,没投入足够的资源,至少在2015年没有持续重视对Bianews的投入。」这成了陈中和李岩至今的一个遗憾。不过,陈中表示「WeMedia本质上依然是一家内容公司」。WeMedia现在有接近300多个自媒体账号,「这些内容渠道同时拥有微信号、头条号、天天快报、手Q媒体平台等,都是全职的内容团队在运营。」WeMedia的运营团队不会对全部自媒体平均用力,「我们从热门领域筛选出其中5%,把这些自媒体号当成一个重点的媒体去做。」投入资源运营的「电影头条」、「掌上北京」以及「一条漫画」目前粉丝数量可观,「平均点击数都是7、8万。甚至10万+」,高点击背后就意味着更高的流量和广告价值。他们生产内容,也分发内容,内容团队目前占了公司员工数的一半。但是,你很难用传统媒体人的眼光去衡量自媒体账号的内容。这个「长文没人看」的时代孕育了大量的轻质化、以传播为导向的内容媒体,经过「小编」们翻译优质外文内容、搜寻热门话题并策划整合成图文并茂的内容——当然,还必须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上使出浑身解数。比如「电影头条」,会替你整理出百变女星海伦娜·伯翰·卡特在所有影视作品中的全套造型;而定位在本地生活服务的「掌上北京」,会在夏天教给用户西瓜的N种吃法,还会带着「吃喝实验室」的男女小编替你现场试吃不同品牌的小龙虾,配以诱惑力十足的GIF动图。

「逃离北上广」活动中,参与者拿到的其中一张机票

广告创意市场「再难也要上」

于是陈中带着他的营销团队开始挤进广告创意和公关全案服务领域。

WeMedia自媒体联盟最开始用一种松散性契约关系和自媒体人发生联系,这就导致自媒体人即便加盟了联盟,但黏着度也不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自媒体人可以接到联盟下发的任务单,也可以自己接单,如果只做渠道和中间人角色,将导致WeMedia的业务模式单一,有时候不得不承认WeMedia运气很好。7月初引爆社交网络的那个「30张机票带你逃离北上广」事件,其实就是WeMedia为航班管家这个大客户操办的全案服务。围绕这一营销事件,大V们制造了若干篇「爆款」100000+文章,当然钛媒体的那篇《谁策划了这场“逃离北上广”的大营销?》在微信上是最早发的一篇,同样收获了100000+。「逃离北上广」活动当天,正在路上开车的陈中忍不住直接掉头赶到了机场,又在自己的同名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幕后故事(《你所关心的航班管家逃离北上广全案营销的真相》)。公众由此知道,WeMedia在今年上半年拿到了的第一个广告创意和媒介策略大订单,成为航班管家的全案营销服务商。过去并不擅长创意的WeMedia,还选择了以入股广告创意公司的方式,弥补在创意领域专业性上的不足。如果说WeMedia过去是单一的「渠道服务」,即根据甲方的需求向一众媒体号做精准投放,那么现在做的事则更接近「全案营销策划」,想从广告创意领域分点蛋糕。李岩表示,再加上线下会务举办,WeMedia的收入多元化策略也是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上升的主要因素。不过李岩和陈中都发现,「创意其实是个挺难的生意,成功都是偶然的。即便你曾经操盘过几个成功的case,例如自媒体上的爆款10万+,但很难被再次复制。」

WeMedia董事长兼CEO李岩

在李岩看来,真正有持续价值的业务依然是内容生产和联盟经纪,「背靠联盟经纪,我们希望团结解放更多内容工作者;依托自营媒体,创造更多新的内容形式。」

陈中则表示,WeMedia希望每年都有新的玩法向客户和用户去引荐,也在根据目前的媒体和服务变化进行公司业务的增减合并。「我和李岩都是玩家,而且一直在从事内容和服务相关事务,所以,我们能做的内容,传统媒体做不了,甚至比大多数自媒体运营者要做得好,同时,我们能做的服务,也远超传统公关公司,因为我们懂客户的需求,懂用户的需求。」钛媒体作者魏武挥却对媒体从事广告业务并不乐观,他在自己的文章《软文、伦理及媒体方向》中说,「广告市场是一个增速不高的市场,大量被非内容平台的巨头(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抢走了」。

新媒体的可能性

以WeMedia代表的以联盟起步的营销及经纪模式;和以速途、虎嗅为代表的垂直新媒体(包括整合营销服务)。

除了做内容、写软文、做营销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这是所有仍在自媒体贼船上的人都在琢磨的一个问题。从已挂牌或者已申请挂牌新三板的营销型新媒体公司来看,有两类代表:李岩说,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早期,联盟存在的意义是「依靠松散组织帮这帮写字的人把价格提高了」。本质上是流量的聚合,WeMedia把文字工作者以前五毛一个字的价格提高到了一篇文章一万元。WeMedia尝试靠每年组织一次自媒体大会提高影响力。比如在2015年年底他们把明星郑恺的电影《临时演员》首映仪式搬到了自媒体大会的现场。对于电影发行的甲方来说,台下的诸多自媒体人意味着白花花的流(yin)量(zi)。而另一个阵营——单纯生产内容的垂直型媒体日子也不那么乐观。虎嗅的半年报显示,亏损较同期扩大了数十倍,过去半年继续亏损的一个原因就是持续投入到移动产品的开发,而实际上APP产品投入高而变现难,大多营收还要依靠整合营销服务。「自媒体行业足够好,但是一直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公司。」李岩说。WeMedia曾经想做一家投资公司,「但我们现在的想法变了,还是希望参与每一个垂直内容渠道的深度运营。比如电影头条这个自媒体,我们未来可能会尝试做电影众筹。」「WeMedia今年目标利润是3000万到4000万人民币,明年的目标是7000万-8000万。」李岩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李岩在大学毕业后创业的第一家公司只有5个成员,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1.0时代做起了流量生意,“当时一年能做到3000、4000万的净利润。”自称为「草根大号」专家的李岩毫不掩饰他的江湖气息,从来没有考虑走「严肃内容」这条路,做媒体靠影响力赚钱他认为自己不擅长,也觉得不讨好。他和所谓「严肃内容」打过的唯一交道可能就是写网络小说。知名网络小说作者天蚕土豆是他的好朋友,“他是写成功了的,一年可以靠内容赚几个亿”,但是卖内容确实很辛苦,“你必须找到内容的差异化,最终做一个IP,这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而我做WeMedia,最终还是想做一个市场化和规模化的事情。”钛媒体记者对李岩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朝着「估值做到15个亿」的目标努力,你最终希望WeMedia是什么?

关键词: 自媒体WeMedia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