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经济 栏目首页 聚焦 科技 连接 系统 产品 联想专题 资讯 金融 科技 理财 财经 知识 金融 游戏
首页 > > 正文

徽韵“京”生:一场跨越235载的“国粹”回响

2025-09-24 08:21:21来源:合肥在线

每一门传世艺术的诞生,皆有其深远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便是这样一棵扎根中华大地的艺术之树,它集唱念做打于一体,融文学、音乐、美术于一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安徽和京剧有着特殊的渊源——一段始于清代的“徽班进京”往事,不仅改写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格局,更将安徽与京剧紧密相连,串联起两地深厚的文化羁绊。

安徽与京剧的文化羁绊

你或许还不知道,京剧与安徽有着特殊的文化羁绊:235年前徽班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和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


(资料图)

1790年,恰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闽浙总督伍拉纳联合江南管盐务的官员,从当时的南方戏剧中心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进京献艺,为皇帝祝寿。应召入京,非同小可,“三庆”徽班为何被选中?原因简单却也不凡:它是扬州最大、最好的戏班。

“三庆”徽班的表演,兼具徽调的质朴生动和地方腔调的鲜活灵气,表演的剧目接地气、很有生活气息,一入京便惊艳四座。它的成功,让更多徽班看到了京城的演艺市场,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也相继进京,他们在京城舞台各展所长,共同开启徽调在京城的传播热潮。

要想在名家云集的京城扎根,独步剧坛,靠原有的技艺远远不够。徽班艺人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吸收昆曲的婉转身段、秦腔的激昂唱腔、京腔的通俗鲜活等,将安徽地方戏曲的质朴与其他剧种的精华巧妙融合。

特别是汉调传入京城后,徽班又与汉调开始了深度合作,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徽汉合流”。

汉调,以明快流畅的“西皮腔”闻名;而徽班,擅长深沉婉转的“二黄腔”。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腔在舞台相遇,如同两股溪流汇入江河碰撞出奇妙火花。艺人们敏锐察觉到两种唱腔的互补性,经过不断吸纳、融合,磨炼出兼具南北之长的新声腔“皮黄”,造就了“国粹”京剧。

在京剧的发展史上,还有一个安徽人也不得不提——祖籍安庆潜山的程长庚,他将徽调与汉调唱腔进行系统整理,确定了京剧的基本唱腔规范,是京剧十三位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

京剧在合肥大放异彩

那京剧是什么时候传入合肥的?这是一个能“考倒”老合肥的问题,但他们指了条路——去花园街找找答案。

乾隆年间,花园街就是合肥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当时,福建省旅肥同乡会十二姓在这里建了天后宫,每到春节,为了迎合祭祀人群,总会自发出现各式杂耍和徽班演出。到了民国,这里发展为合肥的“北京天桥”,汇聚大量曲艺人员,也吸引了众多观众。

1913年,徽州人方遇春在此处重新建造了戏院,组建京、徽两班唱戏。新中国成立前夕,董良臣、段正宽、胡月天等集资在该处建新民大戏院,来演唱京剧。解放后,新民大剧院是合肥为数不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即便简陋,也挡不住老百姓涌来这里看“大戏”。

1953年,在新民大戏院原址上修建了合肥剧场,这成了合肥市京剧团驻地。

合肥剧场首次演出,是由合肥市京剧团排演的《秦香莲》。当时的合肥剧场,几乎每晚都有合肥市京剧团的剧目上演,还常有薛浩伟、缪鸿菊、周麟荣等名角登台,许多农民开着三轮车来看戏。

合肥剧场旁边的江淮大戏院,也常常上演京剧。1958年3月,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连续出演了13场国粹精华,不少合肥市民从报纸上获悉这一消息后,千方百计托人购买演出票。那几天场内外围满了观众,看戏得提前许久入场,甚至连戏院门口张贴的海报前也被人围得密不透风。

上世纪末,合肥还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京剧票友节,短短九天,举办了颁奖、演出等各种活动25场。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马少童、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李国粹以及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耿其昌夫妇等名角也来到合肥,为观众奉上了精彩绝伦的演出。

合肥少年唱响国粹新声

傍晚时分,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团翡翠学校戏剧室练功房内,稚嫩却又不失专业的京剧唱腔袅袅传出,满室戏韵浓得化不开。原来,这是该校“玉声雅咏”戏曲社的小社员趁着放学,跟老师在排练京剧呢。别看他们年龄小,却个个表现亮眼,唱念做打间尽显扎实功底。

合肥市翡翠学校学生所表演的京剧《麻姑献寿》登上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展演舞台,一鸣惊人,喜摘“小梅花”。

今年暑假,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业余组现场展演的舞台上,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团翡翠学校“玉声雅咏”戏曲社团携国粹京剧《麻姑献寿》惊艳亮相。水袖翩跹、唱腔婉转,“小麻姑”们将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喜摘“小梅花”。

“认真,这是我们学校从开设京剧社团就定下的宗旨,要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让孩子们都能学到真东西,传扬国粹艺术。”翡翠学校音乐教研组组长、“玉声雅咏”戏曲社团指导老师夏凌介绍道。

为了这份“认真”,学校着实下足了功夫:不仅戏曲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与夏凌共同组成“双师团队”,手把手教孩子们抠唱腔、练身段;更精心构建“课堂奠基+舞台实践”的立体化传承模式,给热爱戏曲的学生们最专业的指引和最广阔的成长空间。

不止于翡翠学校。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很珍视京剧与安徽的文化联结,多年来,以多元举措推动京剧在本地的发展和传承:搭建专业平台,引进名家名团带来经典剧目;复排经典,更致力于创作具有合肥特色、安徽气派的新编剧目,让京剧在这片科创沃土上,生发出兼具传统神韵和时代气息的新腔调。

同时,合肥还持续发力推动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系统化戏曲课程,让“生旦净丑”走进日常课堂;支持各校建立特色戏曲社团,让兴趣有处安放;更积极引入专业师资与非遗传承人,让传统技艺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

一系列举措之下,戏曲不再是书本里的“古老符号”,而是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的鲜活艺术。京剧由此走入一所所校园,走到孩子身边、扎进孩子心底,在课间操的伴奏里、社团活动的笑声中、舞台展演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如今,越来越多合肥少年能随口哼出几句京剧唱段,能准确说出“红脸忠、白脸奸”的行当特点。曾经隔着时光的传统艺术,正化作孩子们成长中生动的文化印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续写着国粹的新故事。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靓 孙皞乾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